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簡帛研究中心 >> 成員 >> 陳偉

陳偉

  陳偉,教授,歷史學博士。湖北黃梅人,1955年生。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歷史系,先後獲學士、博士學位。1988年7月任講師,1993年6月任副教授,1997年3月任教授,旋被遴選爲博士生導師。2001年4月起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2007年3至6月,任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2008年起,任韓國木簡學會海外理事。現任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簡帛》集刊主編、歷史學院院長。是武漢大學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學科出土文獻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歷史學科中歷史文獻學的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歷年來,陳偉教授獨立承擔或主持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2003年至2008年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2009年起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秦簡牘的綜合整理與研究”。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簡帛》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約百篇,出版個人專著4部,其中《包山楚簡初探》於1998年獲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郭店竹書別釋》於2006年獲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第四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通信地址: 430072 武漢市武昌區珞珈山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一)著作(含辭書、教材) 
  1.《楚“東國”地理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2.《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3.《楚國歷史文化辭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二副主編之一。 
  4.《中國歷史文選》,參編,承擔16萬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爲原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歷史專業統編教材。 
  5.《郭店竹書別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中國經濟通史》第一卷,合著(承擔12萬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7.《中國歷史典籍導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主編。 
  8.《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三主編之一。 
  9.《楚地出土戰國簡册[十四種]》,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主編。 
  10.《新出楚簡研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二)主要論文 
  1、《關于中國早期墳丘墓的若干問題》,《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青年教師論文集第二輯,1988年。 
  2、《試論河南偃師商城》,二作者之一(署名“曉田”),《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1985年增刊。 
  3、《鄂君啓節之“鄂”地探討》,《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 
  4、《殷墟爲武丁以來之舊都說》,二作者之一(署名“曉田”),《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5、《〈詛楚文〉時代新證》,《江漢考古》1988年第3期。 
  6、《〈左傳〉文公十六年伐楚之戎地望辨析》,第一作者,《江漢論壇》1988年第12期。 
  7、《鄂君啓節與楚國的免稅問題》,《江漢考古》1989年第3期。 
  8、《楚“東國”的道路——兼談影響先秦交通的社會因素》,《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年第4 期。 
  9、《關于包山“受期”簡的讀解》,《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 
  10、《關于楚、越戰爭的幾個問題——與楊寬等先生商榷》,《江漢論壇》1993年第4 期。 
  11、《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考析》,《江漢考古》1994年第4期。 
  12、《關于包山二號楚墓椁室的定名問題》,《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鳳翔、臨潼秦陵壕溝作用試探》,《考古》1995年第1期。 
  14、《包山楚簡所見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漢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15、《古徐國故城新探》,《東南文化》1995年第1 期。 
  16、《包山竹簡所見楚國的縣、郡與封邑》,《長江文化論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7、《關于包山“匹獄”簡的幾個問題》,《江漢考古》1995年第3期。 
  18、《包山竹簡所見楚國的文書制度》,《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4 期。 
  19、《試論包山楚簡所見的卜筮制度》,《江漢考古》1996年第1期。 
  20、《包山楚簡所見幾種身分的考察》,《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21、《春秋時期的附庸》,《武漢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22、《關于包山楚簡中的喪葬文書》,《文物與考古》1996年第2期。 
  23、《〈括地志輯校〉的幾點商榷》,《歷史地理》第1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望山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祠──與包山楚簡相對照》,《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 
  25、《〈奏讞書〉所見漢初“自占書名數”令》,《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6、《新發表楚簡資料所見的紀時制度》,《第三届國際中國古文字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7年。 
  27、《九店楚日書校讀及其相關問題》,《人文論叢》1998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 
  28、《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 
  29、《包山竹簡所見楚國的宛郡》,《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30、《楚國第二批司法簡芻議》,《簡帛研究》第3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31、《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湖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32、《湖北荊門包山楚卜筮簡所見神祇系統與享祭制度》,《考古》1999年第4期。 
  33、《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4、《讀郭店竹書〈老子〉札記(四則)》,《江漢論壇》1999年第10期。 
  35、《〈太一生水〉考釋》,《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臺灣]楚文化研究會1999年。 
  36、《關于郭店楚簡〈六德〉諸篇編連的調整》,《江漢考古》2000年1期。後收入《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古墓新知》,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37、《語叢一、三中有關禮的幾條簡文》,《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太一生水〉校讀幷論與〈老子〉的關係》,《古文字研究》22輯,中華書局2000年。 
  39、《郭店簡書〈人雖有性〉校釋》,《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4期。 
  40、《郭店簡書〈尊德義〉校釋》,《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 
  41、《關于包山楚簡中的“弱典”》,《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42、《上博、郭店二本〈緇衣〉對讀》,《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43、《晋南陽小考》,《歷史地理》第十八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4、《睡虎地日書〈艮山〉試讀》,《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6號,[日本]中國出土資料學會2002年。 
  45、《郭店簡〈六德〉校讀》,《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 
  46、《郭店簡書〈大常〉校釋》,《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7、《郭店簡書〈刑賞〉校釋》,《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8、《郭店簡書〈德義〉校釋》,《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9、《張家山漢簡〈津關令〉中的涉馬諸令研究》,《考古學報》2003年第1期。 
  50、《關于宋、鄭之間“隙地”的性質》,《九州》第3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 
  51、《郭店竹書〈唐虞之道〉校釋》,《江漢考古》2003年第2期。 
  52、《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補釋》,《簡帛研究集刊》第一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2003年。 
  53、《讀沙市周家台秦簡札記》,《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五集,黃山書社2003年。 
  54、《新蔡楚簡零釋》,《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55、《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 
  56、《秦蒼梧、洞庭二郡芻論》,《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K21)2004年第1期轉載。 
  57、《入門·預流——楚史、楚簡研究體驗談》,[日本]《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號,2003年。 
  58、《竹書〈容成氏〉零釋》,《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2003年。 
  59、《郭店竹書原名〈成之聞之〉、〈尊德義〉、〈六德〉三篇的編連問題》,[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34期,2003年。 
  60、《竹書〈容成氏〉共、滕二地小考》,《文物》2003年第12期。 
  61、《禹之九州與武王伐商的路綫》,[日本]《亞細亞地域文化活用研究中心報告集Ⅱ(2003年度)》,早稻田大學21世紀COE項目亞細亞地域文化活用研究中心2004年。 
  6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零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63、《郭店簡書〈性自命出〉校釋》,《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64、《簡帛五行對讀》,《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一期,船山學刊雜志社2004年。 
  65、《讀〈魯邦大旱〉札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66、《包山簡“秦客陳慎”即陳軫試說》,《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 
  67、《葛陵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祠》,《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8、《郭店簡〈語叢四〉考釋》,《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 
  69、《同盟中的諸侯——關于?鐘銘文的一些推測》,《九州學林》2005年春季(3卷1期),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05年。 
  70、《郭店竹書〈忠信之道〉零識》,《中華文史論叢》第7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1、《上博簡〈從政〉、〈周易〉校讀》,《楚地簡帛思想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72、《1952—1980年間的楚簡研究》,《楚文化研究論集》第6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73、《〈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4、《張家山漢簡雜識》,《語言文字學研究》(2002年3月香港大學“第一届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75、《郭店簡〈性自命出〉與上博簡〈性情〉對讀》,《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 
  76、《讀新蔡簡札記(四則)》,《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77、《關于楚簡“視日”的新推測》,《華學》第8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78、《上博楚竹書〈苦成家父〉研究》,[韓國]《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16輯,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2006年。 
  79、《〈二年律令〉、〈奏讞書〉校讀》,《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80、《〈二年律令〉中的“守將”》,《簡帛研究二○○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81、《竹書《仲弓》詞句試解(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6輯,中華書局2006年。 
  82、《上博楚简〈昭王毀室〉等三篇の作者と作品のスタイルをめぐって》,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編《長江流域と巴蜀、楚の地域文化》(アジア地域文化学丛书3),[日本]雄山閣2006年。 
  83、《包山“廷志”簽牌與九號簡》,《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11號,[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學會2007年。 
  84、《上博楚竹書〈苦成家父〉通釋》,《石泉先生九十誕辰紀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85、《楚簡文字識小——“?”與“社稷”》,《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86、《〈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國別與體裁》,《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87、《〈簡大王泊旱〉新研》,《簡帛》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8、《楚人禱祠中的人鬼系統以及相關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 
  89、《睡虎地秦簡〈語書〉的釋讀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4輯,岳麓書社2007年。 
  90、《戰國楚簡所見的司法案例——以包山楚簡131~139號簡的分析爲中心》,《山口大學文學會志》第58卷,2008年(本文爲陳偉2007年10月3日在日本山口大學演講稿,高木智見教授翻譯) 
  91、《〈慎子曰恭儉〉初讀》,《古文字學論稿》,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92、《秦與漢初的文書傳遞系統》,《古代東亞的情報傳遞》,[日本]汲古書院2008年。 
  93、《里耶秦簡中公文傳遞記錄的初步分析》,《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探索與新動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 
  94、《讀上博楚竹書〈景公虐〉札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95、《〈三德〉與〈鬼神之明〉校讀》,《華學》第九、十輯(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二年律令〉“偏(頗)捕(告)”新詮》,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主辦的“文獻學(資料學)的可能性:出土資料研究的現狀和課題”研討會論文,2008年。 
  96、《上博楚竹書〈莊王既成〉初讀》,《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 
  97、《竹書〈孔子見季桓子〉初讀》,《簡帛》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8、《張家山漢簡〈津關令〉“越塞闌關”諸令考釋》,《簡帛研究二○○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99、《關于秦簡牘綜合整理與研究的幾點思考》,《簡帛》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0、《秦與漢初的文書傳遞系統》,《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中國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 
  101、《岳麓書院秦簡考校》,《文物》2009年第10期。 
  102、《“江湖”與“州陵”——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兩個地名初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5卷第1輯(2010年1月)。 (三)研究項目 
  1.1992年至1996年,獨立承擔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楚同盟與楚國國家結構”, 0.6 萬元。 
  2.1997年至2001年主持湖北省九五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楚國簡牘的綜合研究”, 1.2 萬元。 
  3.1999年至2003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戰國時期楚系簡牘資料綜合研究”(批准號 99BZS005 ), 3.5 萬元。 
  4.1999年至2002年獨立承擔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戰國時期楚國簡牘資料研究”,1 萬元 
  5.2001年至2003年,主持“戰國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批准號2001ZDXM770006),教育部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萬元。 
  6.2002年至2007年,主編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歷史典籍導讀》,2萬元。 
  7.2003 年至2007年,主持與日本早稻田大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合作項目“楚文化與楚地出土文獻”研究 (日本21世紀COE項目)。 
  8.2003年至2007年,主持與香港大學中文系合作項目“戰國楚簡文字編與字形、辭例資料庫”,28萬元。 
  9.2004年至2008年,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03JZD0010),80萬元。 
  10.2009年起,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秦簡牘的綜合整理與研究”(08JZD0036),60萬元。 
(四)出境訪問、講學 
  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在日本同志社大學作合作研究。 
  1998年12月9至21日,到臺灣出席“簡帛學術研討會”,幷訪問中研院史語所。 
  2001年7月10日至21日,到日本早稻田大學講學。 
  2002年3月11至14日,到香港大學,出席“第一届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3年10月15至17日,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第四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 
  2003年12月12至14日,到日本早稻田大學講學。 
  2003年12月15日至20日,到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學。 
  2005年5月26日至6月5日,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出席“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幷訪問哈佛大學。 
  2005年11月28至12月1日,訪問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文哲所;12月2至3日,在臺灣政治大學出席“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 
  2006年6月15日,在韓國首爾大學東洋史科作學術報告《楚簡的史料貢獻》。 
  2006年6月16至17日,在韓國大丘慶北大學出席由韓國中國古中世史學會主辦的“簡牘所見中國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苦成家父〉研究》。 
  2007年9月22至24日,出席第一届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主辦),發表論文《楚人禱祠記錄中的人鬼系統以及相關問題》;9月25日,在臺灣大學中文系演講,題爲“張家山漢簡《津關令》‘越塞闌關’諸令考釋”。 
  2007年3月26日至6月5日,芝加哥大學東亞系訪問教授。其間尚訪問康奈爾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和達慕思大學。 
  2007年10月,出席日本愛媛大學“古代東亞出土資料與社會”公開研討會,發表《關于秦與漢初的文書傳遞系統》;出席日本東北學院大學“長江流域出土文字資料研究二十年”公開座談會,發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幷到山口大學講學。 
  2007年11月,出席武漢大學、臺灣大學、芝加哥大學共同主辦,臺灣大學承辦“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發表《竹書〈王子木蹠城父〉初讀》。 
  2008年8月28、29日,出席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主辦的“東亞資料學可能性的探索——以出土資料爲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二年律令〉“偏(頗)捕”、“偏告”新詮》。 
  2008年10月31日至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學出席由武漢大學、臺灣大學、芝加哥大學共同主辦,芝加哥大學承辦的“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作有主題報告《簡帛解讀的知識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