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簡帛研究中心 >> 成員 >> 徐少華

徐少华


  徐少华,男,湖北省当阳市人,汉族,1955年8月30日生。 
   
  工作单位: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邮编:430072 
  电话:0086-27-68752695 电传:0086-27-68754407 
   
  家庭地址: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邮编:430072 
  电话:0086-27-68766756 电子信箱:shxu@whu.edu.cn 
   
  学术专长:中国历史地理、青铜器与简帛文献、商周考古与楚文化研究。 
  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考古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集刊主编,湖北省楚国历史与文化学会副理事长。 
   
  学习经历: 
  1978.10—1982.7 在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本科, 获学士学位; 
  1982.9—1985.7 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师从石泉教授读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87.9—1992.6 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师从石泉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史学博士。 
   
  工作经历: 
  一、国内经历: 
  1973.3—1975.11 在湖北省当阳县金沙大队劳动; 
  1975.12—1978.9 在湖北省当阳县机械厂当工人; 
  1985.7—1992.10 硕士毕业留武汉大学历史系荆楚史地与考古研究室工作, 
  1988年6月任讲师,1993年6月任副教授; 
  1993.12—1997.7 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 
  研究所副所长。 
  1999.1—现在 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国外、境外经历: 
  1992.11—1993.11 应邀前往美国西东大学亚洲院从事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并受聘为其亚洲院兼职研究员;此间先后访问了普林斯顿、哥仑比亚、利海、麻州、哈佛等大学,与有关专家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1997. 3 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代表团成员,应邀前往法国巴士卡尔、马恩河谷与巴黎十一大学从事学术交流与访问,就双方所关心和感兴趣的学术领域与研究课题进行了有益的磋商,达成了一些共识。 
  1997.7—1999.1 受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应邀前往美国哈佛、耶鲁大学从事为期一年半的访问研究;其间先后访问了芝加哥、麻州、达慕思、哥仑比亚、西东、华盛顿诸大学,参加了一系列的学术会议,并以中国先秦史地与考古为论题作了多场发言与演讲,与美、欧同行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并建立了相应的学术联系。 
  2000.11 应邀前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席“第一届古文字与 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会后在史语所做短期访问研究,并顺访了台湾、静宜、中正和香港中文大学,与有关专家和同行进行了有益的学术交流。 
  2003.9-2004.8 应邀前往耶鲁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与学术交流,其间先后访问了宾州、哥伦比亚、哈佛、波士顿、洛杉矶、斯坦福、伯克莱、普林斯顿、康奈尔、俄亥俄等大学,作了多场学术报告,与有关学术同行进行了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004.10 应邀前往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史语所与台湾大学作学术讲座,同时顺访台湾师大、东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 
  2008.12 应邀前往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出席“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研讨会,会后在文哲所、台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作短期学术交流与讲座。 
  2009.12 应邀前往日本东北学院大学、东北大学、大阪大学、爱媛大学、神户外国语大学与京都大学讲学和交流,做了多场学术报告与座谈,与日本同行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2011.9-12月 应邀前往台湾大学历史系讲学,先后在台大历史、中文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及台师大、中正大学、中兴大学、成功大学、东华大学等作了多场学术讲座,参加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2012.6 应邀前往台湾中央研究院参加“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会前在史语所和台湾大学从事为期一周的访问讲学。 
  2015.11 应邀前往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教学经历: 
  1985.9—1992.6 为系内外本科生、专科生主讲“中国历史地理”; 
  1994.1—1997.6 为考古和历史专业高年级学生主讲“楚文化研究”专题课;为历史地理专业硕士生主讲“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学”基础课和“楚文化研究”专题课; 
  1999.2—现在 为考古和历史专业高年级学生主讲“楚文化研究”专题课;为历史系本科生讲授“中国历史典籍导读”基础课先秦部分;为人文班、国学班本科生主讲“汉书研读”基础课;为历史地理专业硕士、博士生主讲“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学”基础课;为历史地理专业硕士、博士生主讲“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专题”和“先秦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专题课。 
  1995.9—现在 独立招收、指导硕士生;并从1999开始招收、指导博士生。现有在读硕士生2人,博士生5人,留学生1人。 
  2011.9-12 为台湾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讲授“先秦时期南方民族与文化概论”和“楚文化探索”2门课程,听课者有来自台大历史、中文、哲学、人类学系,以及台师大、台北教育大学、清华大学、中正大学的部分硕士和博士生。 
   
  研究经历: 
  1991—1994 独立承担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南阳盆地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已完成; 
  1993—1996 承担美国西东大学亚洲院资助的“楚文化的考古学分析”研究项目,已完成; 
  1995—1997 独立承担国家教委回国人员基金项目“荆楚历史地理与文化索”,已完成; 
  2001—2005 独立承担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楚国疆域发展、民族融合与文化演变研究”,已经完成; 
  2002—2005 主持承担湖北省三峡办田野考古项目“三峡东穰口遗址与墓地发掘”,已完成; 
  2005—2010 主持承担美国哈佛燕京研究项目“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儒家学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完成; 
  2006—2012 主持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楚国都城与疆域演变研究”,已完成; 
  2009—2013 主持承担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科研课题“楚都丹阳探索”,已完成; 
  2012-2014 承担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楚居》与楚都丹阳研究”,已完成; 
  2012-2015 承担武汉大学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培育项目“周代汉淮地区国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 
  2015-2020 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周代汉淮地区列国青铜器和历史、地理综合整理与研究”(15ZDB032)。 
   
  学术奖励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1995年获中南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 1997年获武汉大学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2011年获第七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复器、复国与楚复县考析》,2013年获第八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2012年,被遴选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 
  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 
   
  外语水平: 
  英语:能读、写、听、说,从事学术活动和交流; 
  日语:能阅读一般的专业书籍。 
   
  附件: 徐少华学术论著简目 
   
  (一)论著: 
  1《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 
  2《楚文化探索》(英文,美国梅杰、柯鹤立教授主编),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9年,其中第二章“楚文化的考古学分析”由我完成; 
  3《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 
  4《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 
   
  另主编学术论文集2部: 
  1《石泉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二)论文: 
  自1984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主要部分有: 
  1《随州安居遗址初次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2《曾即随及其历史渊源》, 《江汉论坛》1986年第4期; 
  3《南漳县几处古文化遗址初次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 
  4《古厉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问题》,《江汉论坛》1987年第3期; 
  5《鄀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6《奉阳君任相及其相关赵史探析》,《河北学刊》1988年第4期; 
  7《〈水经注·丹水篇〉错简考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4期; 
  8《包山二号楚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9《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1990年第2期; 
  10《诸葛亮躬耕地望辩析》,《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 
  11《郙国历史地理探疑》,《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12《息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分析》,《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 
  13《魏安陵君及其历史地理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5期; 
  14《楚昭阳伐魏及其相关问题辨析》,《江汉论坛》1993年第4期; 
  15《古谢国历史地理考辩》,《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16《鄂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综考》,《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2期; 
  17《许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94年第3期; 
  18《江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考辨》,《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19《樊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考古》1995年第4期; 
  20《陈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 
  21《从包山楚简论楚之始封立国》,《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2《古復国復县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期; 
  23《邓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 
  24《祝融八姓之妘姓曹姓诸族历史地理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5《祝融八姓之彭姓己姓诸族的流变与分布》,《江汉考古》1996年第2期; 
  26《包山楚简释地十则》,《文物》1996年第12期; 
  27《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疑 》,《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28《包山楚简释地八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期; 
  29《包山楚简释地五则》,《江汉考古》1996年第4期; 
  30《试析楚国衰亡的政治原因》,《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31《〈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汉晋若干地理补正》,《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2《楚丹阳地望的考古学分析》,《文物考古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33《包山楚简地名数则考释》,《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4《蔡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北京大学编《九州》集刊第一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35《古蓼国历史地理考异》,《历史地理》第十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6《<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汉晋若干地理补正》(之二),武汉大学《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37《包山楚简释地四则》,《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38《包山楚简释地五则》,《考古》1999年第11期 ; 
  39《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0《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0卷第3期,2001年5月; 
  41《郭店楚简<六德>篇及相关问题》,《江汉论坛》2001年第6期; 
  42《楚简与帛书<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43《包山楚简释地六则》,《简帛研究》200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初探》,《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齐鲁书社,2001年; 
  45《楚都寿春及其历史地理分析》,《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46《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客商与城镇商业经济的发展》,《历史地理》第十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7《从盘龙城遗址看商文化在长江中游的发展》,《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48《楚都钜阳及相关问题考辨》,《九州》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49《古厉国历史地理考异》,《历史地理》第十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0《论春秋时期楚人在淮河流域及江淮地区的发展》,《人文论丛》2002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51《论近年出土的几件春秋有铭邓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52《郭店一号楚墓年代析论》, 《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53《郭店楚简<六德>篇及相关问题分析》,《新出简帛研究》,北京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54《从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文物》2005年第3期; 
  55《从南漳宜城间出土的几批蔡器谈春秋楚郢都地望》,《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56《竹书<民之父母>的文本比较及相关问题分析》,载叶国良、郑吉雄等编《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文集》(初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 
  57《从出土文献析楚秦洞庭、黔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考古》2005年第11期; 
  58《楚竹书<民之父母>思想源流探论》, 《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59《楚简与帛书<五行>篇若干问题探析》,《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年; 
  60《竹书<民之父母>的文本比较与分析》,《儒学的再思考——第三届国际简帛研讨会论文选》,美国三立大学,2006年; 
  61《郭店一号楚墓年代析论》(日文),载日本大阪大学中国学会《中国研究集刊》第41号《战国楚简研究》专辑,2006年12月; 
  62《古鄀国、鄀县及楚鄀都地望辨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3《竹书<君子为礼>的思想内涵与特征探析》,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64《楚秦汉苍梧郡建置、地望及相关问题考述》,载《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 
  65《钟祥罗山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2007年第3期; 
  66《论<上博五·君子为礼>的编联与文本结构》,《楚地简帛思想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67《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七集,岳麓书社,2007年; 
  68《宜城市几处东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 《江汉考古》2007年第4期; 
  69《上博楚简所载申公、城公考析》,《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 
  70《楚都陈城及其历史地理探析》, 《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71《孙叔敖故里封地考述》, 《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72《宜城市周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之二)》, 《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 
  73《宜城市周代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之三)》, 《江汉考古》2008年第3期; 
  74《上博楚简<申公臣灵王>及<平王与王子木>两篇疏正》,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 
  75《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 《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 
  76《复器、复国与楚复县考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2009年6月); 
  77《楚都丹阳地望探索的回顾与思考》,《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78《南阳新出“辅伯作兵戈”的年代与族属》,《考古》2009年第8期; 
  79《桐柏县几处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2009年第3期; 
  80《楚竹书〈申公臣灵王〉与〈平王与王子木〉两篇补论》,《江汉考古》2009年第4期; 
  81《舒城九里墩春秋墓的年代与族属析论》,《东南文化》2010年第1期; 
  82《析〈水经注〉的两处错简调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3《彭器、彭国与楚彭氏考论》,《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二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9年12月; 
  84《楚丹阳秭归说辨析》,《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六辑),岳簏书社2010年; 
  85《蚌埠双墩与凤阳卞庄两座墓葬年代析论》,《文物》2010年第8期; 
  86《童麗公诸器与古钟离国历史和文化》,《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年; 
  87《晋都曲沃故址析异》,《纪念徐仲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0年; 
  88《〈水经注〉所载鲁阳关水及相关地理考析》,《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9《春秋楚申公序列疏补》,《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 
  90《楚丹阳当涂说辨正》,《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91《晋都新田及相关问题考析》,《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中华书局,2012; 
  92《夔国历史地理与文化遗存析论》,《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 
  93《从出土资料析邓人的族属、早期地望和迁徙》,《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94《湖北谷城出土“襄王孙盏”析论》,《古文字研究》第29辑,中华书局,2012; 
  95《季连早期居地及相关问题考析》,《清华简研究》第一辑,中西书局,2012; 
  96《邓国铜器综考》,《考古》2013年第5期; 
  97《对周代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的真知灼见》,《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98《从铜器铭文析古邓国的婚姻与文化》,《出土材料与新视野——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中央研究院,2013年; 
  99《铜绿山与盘龙城及中国青铜文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1卷第1期(2014); 
  100《从<楚居>说丹阳》,《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01《论盘龙城商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江汉考古》2014年第3期; 
  102《曾侯昃戈的年代及相关曾侯世系》,《古文字研究》第30辑,中华书局,2014年; 
  103《论随州文峰塔一号墓的年代及其学术价值》,《江汉考古》2014年第4期; 
  104《南阳彭射墓铜器及有关问题析论》,《两周封国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105《“平王走(奔)西申”及相关史地考论》,《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 
  106《周孝王所封非子之“秦”邑地望析异》,《历史地理》第3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107《从<楚居>析楚先族南迁的时间与路线》,《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